四川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名单揭晓!凉山这6个派出所榜上有名
2023-06-15 21:34 来源: 凉山公安
举报
日前,四川省公安厅发布第二批100个“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名单,凉山公安系统有6个派出所榜上有名,恭喜他们!



看看都有谁







盐源县公安局泸沽湖派出所

昭觉县公安局解放沟派出所

雷波县公安局汶水派出所

西昌市公安局马道派出所

会理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

德昌县公安局德州派出所






一起了解他们的故事

盐源县公安局泸沽湖派出所

立志枫雨同舟,解民后沽之忧


泸沽湖是素有“高原明珠”“东方女儿国”等美誉的国家4A级景区,澄明清澈的湖水,如诗如画的风景,常令世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这里,也是泸沽湖派出所全体同志以脚步丈量、用深情守护的地方!

今天向您讲述“枫桥经验”在凉山最西端派出所落地生花的故事。


火塘调解——“矛盾不上交”的民族化样本

火塘,是泸沽湖沿岸各少数民族敬奉先祖神灵的神圣象征,也是群众议事评理的最佳场所,温暖的篝火,温馨的氛围,再冰冷的心、再尖锐的矛盾,也会为之融化。

泸沽湖派出所将“枫桥经验”与“火塘文化”有机融合,先后在辖区建立起了5个火塘调解室,并充分利用“祖母”和“舅舅”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组建起了目前中国唯一的“三级母舅调解联盟”。无论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泸沽湖派出所都会将矛盾双方及其“母舅”请到火塘边,燃起篝火,耐心调解。在这里,吵到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总会握手言和,扬言打杀报复的仇人,总会化敌为友……从此,火塘调解室成为了派出所化解矛盾的坚固阵地,也成为了老百姓化干戈为玉帛的最佳选择。

秉持“矛盾不上交”的理念,泸沽湖派出所紧紧依托“火塘调解室”这一载体,先后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保持了连续20年重特大刑事案件零发生、连续70年上访事件零发生的良好记录,泸沽湖辖区持续成为全州最稳定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生态警务——“平安不出事”的终极底线

泸沽湖沿岸各族群众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辖区各类案件长期保持低位运行,但是在环保方面,却有着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压力,如何守护这片绿水青山,成为了派出所守护平安的重大使命。

近年来,泸沽湖派出所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实将生态保护作为派出所的头等大事,争取投入700余万元,全面打造以“生态警务”为核心的智慧芯链,严打非法捕捞、非法排污等案件7起9人,联合整治环保突出问题30余个,牢牢守住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生态底线。

特别是在规模浩大的生态搬迁工程中,很多世居湖畔的老百姓宁愿搭帐篷,也不愿离开,为生态搬迁工作带来了许多难题。泸沽湖派出所充分借鉴“枫桥经验”,探索实施“三同”工作法,索性把派出所搬到了湖畔、搬进了老百姓身边,通过与他们同吃、同住、同行,时时处处耐心开展政策宣讲和思想开导,最终以真心换真情,圆满完成最后80余户群众搬迁任务,期间未发生任何群体事件和个人过激行为,强力推动泸沽湖实现了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转变!

舅舅义警——“服务不缺位”的最贴心团队

泸沽湖摩梭文化,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舅舅在家族事务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泸沽湖派出所将“枫桥经验”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在各大家支中物色了29名有威望、热心肠的“舅舅”,组建起了7支“舅舅义警队”,进一步壮大了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由于舅舅是家族中最可信、最贴心的人,说话管用、消息灵通,为派出所开展群众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中,“舅舅义警队”在派出所民辅警的带领下,规范开展治安巡防、法制宣传等工作,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各种难题,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证,帮助孤寡老人忙秋收等等。

终于,泸沽湖派出所获得了那份最宝贵的荣誉,人民口中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他们身边可依靠的“亲人”。

2019年以来,泸沽湖派出所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先后有1名民警荣立“二等功”、3名民警荣立“三等功”3人次,连续三年被省厅授予“全省公安机关最强支部”称号。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泸沽湖有最美的山水,最淳朴的民风,泸沽湖派出所的使命,就是要用原生态守护原生态,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时代答卷。


昭觉县公安局解放沟派出所

云端上的“彝寨枫桥”


解放沟位于凉山州腹地昭觉县,这里平均海拔高达3000多米,被称为云端上的彝寨,省道S307是进出凉山州东部五县的交通咽喉。昭觉县公安局解放沟派出所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创造平安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用青春、热血践行着“昭觉公安守护平安昭觉”的铮铮誓言。


共建支部 整合力量 


构建共融共治共建新格局


为实现党组织的引导力和组织力倍增,解放派出所突出党建“1+N”模式,以党建共建的聚合力激发发展新活力。

派出所以建设最强支部为契机,实施党建全覆盖,以解放沟派出所为“1”,辖区内其他党支部为“N”,与辖区内的17个村党支部达成了共建支部的协议,共同拟定了扶贫攻坚、扫黑除恶、内部保卫、社会防控、普法宣传等共建主题,从参与每个村的党建月会,到参与每个村的村民大会,再到参与村里村规民约的制定,解放沟派出所将平安战线向前推进到每个村里面,通过深度参与村里的相关事务,主动把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等工作做到了前面。

此外,派出所在每个村村委会的墙上,都设置了一面平安告示牌,告示牌上面写着:已经有XX天没有发生过治安刑事案件,而在这个告示牌的旁边写着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公安的要求:“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时刻提醒民警:不忘初心,一心为民。


一村一警 主动作为


把警力下沉到基层一线


解放沟派出所主动作为,实现警务下沉,“零距离”服务群众。

派出所在辖区内共有17个村,在保持现有岗位和职责不变的情况下,派出所以治安全覆盖的思路,由民警冲锋在前,带领派出所的其他辅警,把警力下沉到每一个村,让所里面的民辅警分别担任一个村的村警,并在村委会的显眼位置用彝汉双语悬挂着该民警的照片、姓名及联系方式。

驻村民警的职责包括: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了解回应群众的困难;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全面彻底摸排调查,及时掌握维稳信息;适时普法,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让群众及时了解民警工作动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用这种方式,派出所把服务延伸到了群众家门口,让群众熟悉民警、让民警熟悉群众,治安防范加强了,各种矛盾迅速化解了,各类困难被及时解决了,增强了农村和谐,使广大农民真正安居乐业,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的治安条件。


平安彝站 群众之家 


打造寒冷高山的避风港


服务群众才是根本,为了更好与群众心连心,解放沟派出所创新打造了平安“彝”站。

派出所辖区内的307省道是凉山州府西昌通往凉山州贫困集聚的区域——东五县唯一路线。而307省道在派出所辖区内有70多公里,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路段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每年10月到次年的4月是这段路的冬管期间,老百姓出行多有不便。

为了更好服务过往的驾乘人员,实现服务全覆盖,派出所设置了一个平安“彝”站,这个路边的两层小楼免费为过往车辆、行人提供开水、防滑链、常见药物、临时住宿、食物、以及取暖设施,让交通不畅时,驾乘人员能感受到一些温暖。而彝站门口的大屏幕上实时滚动播放着路况信息,让大家在道路畅通后能及时平安到达目的地。

在平安彝站的门口有一块留言板,派出所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收集百姓的意见建议,从而改善支部的服务。留言板设置以后,有很多老百姓通过留言板表达感谢,尽管都是很简单的话语,但是让民警们很感动。 

派出所特别把驿站的“驿”字改成彝字,也是契合了彝族百姓好客的民族性格特点,力求让过往驾乘人员感觉就像是到亲戚家做客一样。

另外,解放沟派出所支部还有一面党员服务先锋队的旗帜,每当过往车辆遇到困难求助时,民警们一定会带着这面旗帜冲上前,尽管气候恶劣、尽管山路崎岖,但是这面旗帜就像支部的战斗旗帜一样,希望看到这面旗帜的老百姓能像看到亲人一样,感受到党的温暖。



群防群治 整合资源 


发挥基层最强民力


解放沟派出所将发动群众作为公安工作的倍增器,激发辖区群众的参与度,提升工作整体水平。

昭觉县是公安部外流犯罪挂牌县,也是国家禁毒委外流贩毒的重点关注县,针对这个严峻的现实情况,派出所实施了全覆盖的普法教育。

针对辖区内的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的情况,由村警牵头,建立了涵盖所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微信群,民警通过微信群摸清底数,并帮助大家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同时,派出所邀请村里能说会道的村民和家族威望较高的家族头人分别担任村里的治保主任和法制主任,轮流在每天下午的农闲时段用村里的广播用彝语向村民们讲解最近的案件,以案说法。而这些案例则由派出所精心挑选,尽可能结合当地实际。

解放沟派出所还依托当地的农民夜校开展法治夜校,并在宣讲后认真解答村民们问题。现在,村民们都知道,有什么法律上的问题,可以在法制夜校上问村警,通过这种方式,及时的疏导村里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尽量避免了一些可能爆发的冲突和矛盾。

针对彝族群众的特点,除了这些常规性的动作,村警们会在每年的彝族年的返乡高潮期间和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座谈,了解他们的打工状况,对勤劳致富的,邀请他介绍经验;同时还会以个别反面典型为例,告诫村民们引以为戒。同时,充分发挥当地“德古”(德高望重的长辈)以及家族头人的影响力,对极个别有犯罪倾向的村民劝说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近3年来,整个解放沟派出所辖区内,新增吸毒、贩毒人员为零,新增外流贩毒人员为零,新增治安、刑事案件为零,收获了辖区百姓的满意、信任和支持,还有群众们一句句饱含深情的“卡莎莎”。



雷波县公安局汶水派出所

四色小镇和他的守护者


凉山雷波汶水自古就是彝汉苗多民族聚居的通商驿站,文化风俗独特、人文历史厚重。而用苗语彝语向大家问好,就是雷波县公安局汶水派出所公安干警跟当地群众打交道时最爱讲的话。

  始建于1982年的汶水派出所,守护小镇平安已40个年头。如今,所内的24名民辅警以29岁的平均年龄,赋予这个“有故事”的派出所鲜亮的“青春感”,也让这个“有色彩”的小镇流溢着浓浓的“枫桥味”,今天的“创枫”故事就从这群年轻的“枫警”讲起。

  24岁的新警戴勇说:“我眼中的汶水是红色的,鲜艳夺目的党旗红,承载着总书记对彝区脱贫奔康的殷切期望。”2016年,在中央、省、州三级纪委帮扶带领下,汶水派出所全所民辅警夜以继日奋战在脱贫帮扶一线。24岁的新警戴勇,伤重不下火线,坚持用“三条腿”丈量出大堡村346户群众的家长里短,“一个本”记下了所有村民的急难愁盼,为了全村脱贫他比谁都拼。拼命的戴勇,为群众送去的不只是帮扶的温暖,更送去了我们“ 流动警务室”的便捷。“四小”机制进村入户,田间地头排忧解难,助力脱贫的同时,也有力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民爆消防安全行家李文说:“我眼中的汶水是黄色的,突出醒目的警示黄,承载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民爆仓库、危化企业,大型施工点一应俱全的汶水,保安全护发展任务艰巨。入警仅两年的李文迅速成长为民爆消防安全的行家里手。辖区企业都说这个小民警年纪不大,排查隐患却比谁都严,连“守护犬”瘦小了都会被责令整改犬防措施。这几年,我们警企共建的“三张安全防护网”,好用又管用,不缺位的服务为企业守住了安全底线,为小镇营造出长期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

  调解能手曲比伊迪说:“我眼中的汶水是绿色的,清新悦目的希望绿,承载着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的本地责任。”有雷波“粮仓”美誉的汶水,种植、畜牧、旅游业高速发展,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更是层出不穷。征地拆迁、邻里矛盾、婚恋纠纷,哪里有棘手的矛盾,哪里就有调解能手曲比伊迪的身影。大家都说伊迪这小伙实在,听他的,不吃亏。群众信任的背后,是我们三级联调、多方共治的“汶水模式”在高效运转,实现了大事小事不出村镇,矛盾纠纷都化解在了当地。

 做事粗中有细的张敏捷说:“我眼中的汶水是蓝色的,人民瞩目的公安蓝,承载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初心使命。”近年来,汶水外出务工的群众越来越多。守护好他们的钱袋子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壮实的张敏捷工作起来却是粗中有细,他发起的“警民反诈联盟”总是挨家挨户、手把手教群众用反诈软件。细心的他曾为执意要刷单“挣大钱”的村民阿作成功追回10万元被骗资金。张敏捷的细为所里又迎来了锦旗,同时迎来的是各族群众对我们“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的社区警务理念的肯定。

  汶水派出所群体公安干警坚持民意主导,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积极推进“警格+网格+N”社区警务一体联动模式,将巡逻防控、安全排查、矛盾调处落实到了村社、校园、企业的最后一米,发案少、秩序好、平安不出事的汶水,让各族群众拥有了更高的幸福指数。

  红黄蓝绿四色绘就了新时代的枫桥汶水,拼严实细四字擦亮了我们忠诚为民的青春底色。我想,只要头上有汗、脚下有路、心中有民,我们就永远是各族群众最满意的青春“枫警”!


西昌市公安局马道派出所

传承“成昆”精神 盛放马道“枫景”

泸山西麓、安宁河东,是成昆线上颇负盛名的马道。

“为有牺牲多壮志”“团结务实创一流”“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伟大成昆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马道人。

作为守护辖区、服务人民最前沿的我们,更是成昆精神的坚定传承者、先锋实践者。

我们不忘初心,在餐后小课堂、工作复盘夜谈中回忆成昆铁路的艰苦创建征程,激扬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的斗争精神;我们守正创新,在积极组织“五队一会”团建活动中分享成昆铁路的坚守实干历程,激发团结务实、创先争优的拼搏精神;我们推陈出新,把成昆精神内核有机融入“创枫”过程,将打击违法犯罪、服务民生实事贯穿到生活工作一点一滴,让全所上下更有力量、更有信心的应对挑战,克服城乡山区多元复杂地势、新城改造多民族混居矛盾、凉山最大再生资源市场人车物流动频繁等困难,赢得了辖区居民的高度评价。

正如被亲切称为“廖妈”的廖怀茹,一个能上山能打虎的硬汉,却有母亲似的温情耐心对待每一人、公正有效调解每一事,辖区群众有心事找“廖妈”说、有难事找“廖妈”帮、有矛盾找“廖妈”调。

2021年10月,发生一起酒后意外事件,涉及人员多、权责界定争议大,“廖妈”第一时间赶赴处置、启动“警情联调”,迅速达成和解协议,但各方芥蒂犹存。“廖妈”深知事件仍有隐患,在随后一年多时间,跟进回访、谈心多达20余次,积极协调解决相关诉求,终于“化干戈为玉帛”。

这类调解后口服心不服的情况,我们探索了“调解保质期”工作法,全方位细致化解矛盾积怨,让“枫桥经验”在马道发芽。

又有27年坚守基层的“马道活地图”海来克布,请假1小时、自愿补工3小时的党员辅警“老克”,他“走千家、进万户、入心门”,辖区随处能听到“老克,你卡觉”“老克,你果里”,被群众视为“自家人”。

2018年,“老克”走访认识了儿子被强制戒毒的70多岁比且阿妈,自此,阿妈成了老克最为惦记的那位老人。时常去老人家里走走看看,逢年过节送米送油,自费为阿妈办卡、办证、缴费,帮老人收拾家务,说上几句家长里短,这一帮到现在已经五年,比且阿妈常常动情地说“我在儿子那没有享到的福,在老克这里享到了”。

 “老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枫桥经验”在马道生根。

特别是深入挖掘公安主导、部门联动、居民共治潜力,我们创新推出小蜜蜂志愿服务队,有效提升动态化治安管理质效。

2022年3月,反诈中心研判发现辖区王大姐正遭遇“刷单诈骗”,于是主动出击、开车狂追20多公里将乘车离昌的王大姐及时拦截、挽损30余万元。事后,王大姐被“小蜜蜂”的为民情怀打动,主动申请加入其中,用自己的事例警醒告诫他人。“小蜜蜂”涉及各行各业,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65岁;在服务为民、打击防控中不断壮大,真正在辖区每一处飞舞、为每一处守护,让“枫桥经验”在马道开花。

进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办百家事,我们从心出发。

夯实基础、筑牢防线、强化打击、共建共治,马道用情护安。

功不唐捐 玉汝如成

马道所一代代接力,坚守幸福“成昆”道,铸就“枫景”新飞扬。

会理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

会警民合力 理城南新篇

这里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会理古城,在岁月的雕琢下,古城以老街、小巷、四合院为结构形成繁复的人居格局,给社会平安治理带来相当的难度。

我是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所长黄磊,现在向您讲述古城、老警、新人的枫桥故事。


智慧门牌,服务不缺位的基石


王“格格”是科甲巷的平安网格员,今天她听说杨家大院有人要租房子,她要去核实一下。

对于王格格来说,这个带着二维码的门牌彻底改变了她传统的工作方式,只需要扫一下,所有采集的动态信息就自动归集在这个门牌下了,准确又快捷。

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房东杨大哥,签完租房合同,只需要扫一下,以前很麻烦的事情,立刻就完成了,现在变得很方便。

这是近年来会理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推出的“智慧门牌”,扫一个二维码,这个标准地址下发生的所有基础信息便自动记录在案,经过派出所民警的后台审核,这些信息就进入公安内网“一标三实”信息库。

这种带着“智慧“的门牌将为群众生活带来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实现服务不缺位。


老警调解,矛盾不上交的品牌

城南派出所始建于1954年,67年的风雨兼程,派出所始终与辖区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老派出所自然有老警察、老办法,“老警调解室”就是派出所最亮眼的一张名片。

龚老和肖老是会理市人民法院和司法局的退休民警,派出所以他们为班底,组建了这个“老警调解室”。这不,调解室今天又接到了新案子。

虽然架不吵了,但当事双方鼓着一口气,眼看着矛盾又要激化,两位老警让他们先回去,明天再来。

老警们私下里给当事双方分别做工作,由于人熟、地熟、情况熟,一旦到了当事人家里,情况又有了新变化。

老警们趁热打铁,通过大量细致的交谈劝架,双方终于放下成见,握手言和。实现了矛盾不上交。

不仅老警们有老办法,派出所也有自己的老传统,这是一张50年代城南派出所开展反敌特工作的照片,从那时起派出所搞好治安工作的法宝便是: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

到了今天,共治共建共享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调动最强民力?

守府协会,平安不出事的名片


派出所的办法是,成立治安协会,组建一支30人左右的常态化巡防力量,同时广泛吸纳辖区的商家、保安、平安志愿者组成机动巡防力量,由派出所指导协会进行统一管理。而这个治安协会,名字就叫“守府”。

旅游旺季客流高峰期来临之际,这些散布在大街小巷的巡防力量就派上了大用场。安全隐患提前排查,风险点位靠前感知,派出所依靠他们,能瞬间在辖区织起一张“平安地网”。

还有一张平安的“天网”,那是派出所民警手中的微信警务室。通过广泛吸纳群成员,辖区有什么突发事件,民警就能第一时间知道,第一时间处置,依托地网和天网,派出所在辖区织起了一张“平安不出事”的大网。

不管是老传统,还是新办法,在城南派出所,能更好为人民群众服务,就是好办法。平安祥和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城南派出所人将青春奉献给群众的记忆,是一滴又一滴的汗水洒落在这片土地的深情。历史将斑驳的痕迹镌刻在古城的青砖碧瓦,也必然将这一段警民共创枫桥的佳话镌刻在人民群众心间!


德昌县公安局德州派出所

扬帆“枫桥梦”  点滴“鱼水情”

德昌县素有“凤凰城”“春秋三百天,四季养生地”之雅称,德州街道为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为“北达京畿,南通蒙诏”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辖4个社区、7个村、119个组,人口8.1万。安宁河畔,宁静祥和,随着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德州街道征地拆迁、楼盘建设、水电移民等问题凸显,风险隐患,交织叠加,涉及2000余户,12000余人,人员结构复杂、矛盾突出、为历史之最。
如何破局?成为摆在德州派出所面前一道似乎无解的难题,迎难而上,依托两队一室、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活用:破题、解题、答题“三部曲”,群众安全感指数升至历史最高。

夯实三支队伍 找准症结破题


采用“一村一辅”源头解决。2020年凉山率先在德州派所试点“一村一辅警”工作,采取“双重管理”,就地解决矛盾。“一网考”成绩长期位列前茅。发动“红色队伍”攻坚解决。组建民警+社区干部+党员突击小分队,三级联动全力化解矛盾,成功率达98%。用活“调解队伍”清零解决。组建三支特色调解队伍,有针对性的啃“硬骨头”。
辖区一名涉法涉诉的老上访户何大爷,民警从生活琐事入手与何大爷交心,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何大爷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转变,对民警敞开了心扉,最终长达38年的信访诉求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日常的一点一滴让曾经长期上访的何大爷变成了到派出所与民警说家常的自家人。

夯实三项机制 找准方法解题


采取服务“大延伸”。搭建“凤城小警”、“魅力德州”等网络便民平台,延伸便民举措。针对性解决群众户籍办理、就学等问题。两年内、协调就业部门对失地农民、吸毒人员等特殊群体开展就业培训,让2800余人有了“一技之长”。
辖区一名“三失三气”人员王某(化名),二十多年的刑期结束后,没住房、没收入,生活困难,个人情绪极其低落。我们主动开展工作,帮助化解心结、解决住房及工作问题。推行巡防“大联动”。派出所、特巡警、交警、网安及群防队伍根据警情、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开展24小时不间断分片巡逻、视频巡查,做到立体联动巡防。强化包保“大稳控”。针对重点人员采取五级“包保”管理,“化解+稳控”、“管身+管心”同步发力,确保管得住、控得稳。


分类化解矛盾 找准办法答题


采用大事“合办制”。充分联动各职能部门,对疑难杂症,同分析、共研判,形成基层治理合力。采用急事“快办制”。成立专班,严防网络舆情发生。采用特事“柔办制”。针对跳楼、跳河等特殊事件,组建“心理辅导队”,实行“一人一策”精细化解。

“厚德载物,德仁则昌”。德州派出所善用德治、法治、民治共筑老百姓“心坎上”最平安、最安全、最幸福“凤凰城”。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
推荐阅读